宜蘭南澳金岳耆直升機回老家圓夢的活動中
我也有很棒的收獲
[找路]中提及的兩位歷史人物
沙韻. 哈湧 及 中村美代子的老家
非常感謝好朋友
在百忙之中幫我攝取相片
十多年前,
克孝也曾來到這些地方嗎?
當時
他是在想什麼呢?
是震撼嗎?
還是?
我永遠也問不到了
Klesan 泰雅織布與工藝櫥窗
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
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
我認識了 Dokas 夫人及其家人
在克孝的找路裡,有一位出現不多,但我個人認為曾經對克孝產生極大影響的人–Dokas 先生(書裡是尊稱Dokas San)。因為Dokas 先生的樂天知命,以及那不貪心的思惟深深的影響了克孝。很可惜,我沒能認識 Dokas 先生。
去年返台時,曾有機會至南澳,午餐時,有了機會認識了 Dokas 先生的女兒,美亮牧師。只是,當時我的主要目的是要到南澳南溪看看克孝常來之地,因此,也沒有進一步機會的交談。
回到台北後,甚為過意不去,因此邀請美亮牧師前來袖珍博物館一遊。某日,在克孝的摯友–小韋的帶領下,美亮牧師夫妻、美亮牧師的妹妹以及我最沒料到的貴客–Dokas 先生的夫人,Ipay Yuraw 都來了,這真是讓我喜出望外,連忙前去打招呼。
Dokas
夫人送了我一份重禮做為見面禮,兩塊她老人家親手織的布;反而我是空手前往打招呼,如今想來是甚為慚愧。這份重禮也為我的泰雅織布增加許多的光彩。尤其是,現在的 Dokas 夫人因身體因素,已不再織布了;雖然是感覺非常可惜,卻反而讓我的這兩塊布成了無價之寶。這時候的我,終於理解為何之前克孝會把 Dokas 先生送給他的 gili 視為至寶,而且到處現給朋友看的原因了,因為,我也是相同的心態。
Dokas
夫人不諳華語,因此與她溝通時須透過美亮牧師翻譯,這是我第一次興起要學好賽考列克語的念頭。即使如此,我仍希望以後能夠有機會再向她老人家請益,了解更多的織布知識。從幾次與美亮牧師的交談中,我可以深深的感覺到 Dokas 夫人腦裡所知的,是一塊深不可測的寶藏。
當天中午,在萊茵堡午餐。當時仍為小韋女友的 Pisuy 帶了一把吉他來,只件美亮牧師的先生,王牧師一把接過吉他,立刻就在餐廳裡高歌一曲,還贏得滿堂喝采,這種豪邁與熱情,是我欣賞的原住民風範,一直無法從我心中拔除。
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
奇妙的口簧琴
(原載於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2013-07-26)
看了電影「賽德克.巴萊」,就被劇中許多賽德克人吹奏的口簧琴音色給吸引了。那奇特的音樂聲和簡單的旋律,搭配了順暢的舞步,將原住民的熱情與天真、率直的個性完全表露無遺。
口簧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,除了達悟族外,都會使用的傳統樂器,但以泰雅族、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的使用較為人知,也可說是南島語系族群的重要特徵。
據說這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樂器之一,而且,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的民族使用口簧琴或類似的樂器。
口簧琴也是原住民非常重要的社交工具,更是部落慶典或外出狩獵時的重要樂器。許許多多的年輕男女透過它互訴衷情,連許多年老長者也透過口簧琴自娛和談心。
早期的泰雅男子如果不會自製口簧琴,是不會被承認為成人喔!由此可知口簧琴在泰雅族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了。
就如同以前的泰雅織布內隱藏文字的傳說一樣,據說在更早時期,更有許多人透過吹奏口簧琴來交談。
那時的口簧琴吹奏是隱藏著「話語」的,吹著口簧琴的雙方,可以透過各種音調與旋律來傳遞「想說的話」。
只是,如今這些技巧和古調已經隨著時間消逝,變成歷史,都失傳了。如今的口簧琴,只剩下擔任著樂器的身分。
依據口簧琴的構造,可分為單簧、雙簧、三簧、四簧和五簧等,據說以前還有七簧和八簧呢!以竹子為琴身,配上繩子和不同簧數的簧片,就是口簧琴了。
隨著簧片的多寡,增加了音色的多寡,也相對增加了口簧琴的製造難度和學習難度。
其實,不論是單簧或是多簧的口簧琴,結構都不是很複雜,而這種構造單純的樂器卻能因吹奏者的技巧不同,形成各個不同且具有自我特色的音律或音調,真不得不佩服原住民老祖先的智慧。
口簧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,除了達悟族外,都會使用的傳統樂器,但以泰雅族、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的使用較為人知,也可說是南島語系族群的重要特徵。
據說這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樂器之一,而且,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的民族使用口簧琴或類似的樂器。
口簧琴也是原住民非常重要的社交工具,更是部落慶典或外出狩獵時的重要樂器。許許多多的年輕男女透過它互訴衷情,連許多年老長者也透過口簧琴自娛和談心。
早期的泰雅男子如果不會自製口簧琴,是不會被承認為成人喔!由此可知口簧琴在泰雅族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了。
就如同以前的泰雅織布內隱藏文字的傳說一樣,據說在更早時期,更有許多人透過吹奏口簧琴來交談。
那時的口簧琴吹奏是隱藏著「話語」的,吹著口簧琴的雙方,可以透過各種音調與旋律來傳遞「想說的話」。
只是,如今這些技巧和古調已經隨著時間消逝,變成歷史,都失傳了。如今的口簧琴,只剩下擔任著樂器的身分。
依據口簧琴的構造,可分為單簧、雙簧、三簧、四簧和五簧等,據說以前還有七簧和八簧呢!以竹子為琴身,配上繩子和不同簧數的簧片,就是口簧琴了。
隨著簧片的多寡,增加了音色的多寡,也相對增加了口簧琴的製造難度和學習難度。
其實,不論是單簧或是多簧的口簧琴,結構都不是很複雜,而這種構造單純的樂器卻能因吹奏者的技巧不同,形成各個不同且具有自我特色的音律或音調,真不得不佩服原住民老祖先的智慧。
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
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
我的小 gili
揹籃,是獵人縱橫於山區狩獵時,用以裝放獵物的籃子,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藤編製品。其實,揹籃對我們而言,有著另一層不知如何表述的意義存在,說不出是愛還是恨的感覺;因為,它曾是克孝的最愛,也是後來克孝在南澳山區裡活動時主要的工具之一。
朋友知道我酷愛原住民的文物,因此一直希望幫我找相關的物品。是緣分吧,正好這位朋友認識位於宜蘭大同鄉「莎韻的店」的負責人。原本這揹籃和簍子是該店的非賣品,據說是他的長輩在幾十年前完成的,具有紀念的價值。只是,當我的朋友跟他說起我非常喜愛原住民文物時,談到了當年克孝對南澳的迷戀;沒想到,那位負責人正巧知道克孝的事情,也看過「找路」這本書,也為克孝的不幸感到難過,當下而立刻決定割愛這兩件非賣品,就這樣,這兩件文物輾轉來到了我手裡。
當年,克孝剛拿到 Dokas san 送他的揹籃時,也是欣喜若狂,還特地拿給我看,那高興的模樣仍在我腦海浮現,只是當時我的感受不似他那麼興奮;但是,今天我懂了,我完全體會他當時的心情了;因為,這是一種認同。只可惜無法與他分享我現在快樂的心情。
我想,或許是克孝在冥冥之中的安排吧,讓我有了這個可愛的小揹籃,也許有一天,我也會有一個自己的大揹籃呢!
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
苧麻織布
(原刊於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2013-06-05)
苧麻,本來是台灣原住民族用來織布的主要材料,可說是他們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,這種傳統,數千年來未曾改變,至少數百年前仍是如此;但當外來文化進入台灣,也確實對原住民的傳統產生影響。
苧麻的栽培不須特別照顧,而且每年可以採收四次,看似提供了大量織布用的原材料,可是將苧麻作成線材的工程就耗時又耗力,尤其是線材的染色,除了色彩少,色澤不均勻更是困擾著原住民。
也因此,當外來線材進入台灣後,挾著其方便、色彩多樣、色澤鮮艷的優勢,原住民們也開始嘗試使用來取代傳統的苧麻線。
僅僅數百年,今日台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織布線材,已大量使用外來線材,只剩下少量還是使用苧麻線材。或許,只有老一輩的人才有少許純粹以苧麻編織而成的布;也因此,以苧麻織成的布反而成為稀有之物了。
由於線材製作的費時,或許有一天以苧麻為線材的織布也會走向歷史,只因為經濟效益的影響而顛覆了這項數千年來留下的的傳統。
偶然間得知宜蘭南澳有位泰雅族的先人留有數量不多、以傳統苧麻線織成的布,我心動了。那位先人叫莎韻‧哈勇,莎韻在泰雅族語裡有很會織布的含意。
在朋友的幫忙下,素未謀面的泰雅族人同意讓我替她保管這塊已有近百年的織布。得知訊息的瞬間,高興的程度實在是無以言喻啊!
這塊苧麻織布的圖紋非常單純,色彩亦很單調,是採取平織的技法完成的,是一塊泰雅族的實用布。
有人認為沒有圖紋的布不能算是原住民的文化資產,也許確是如此;但我卻想從另一層面來看,因為我認為這種平凡的布是真實生活的表示,呈現著祖先真實的一面,也提醒後世子孫好好保存的原住民傳統。
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