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

奇妙的口簧琴



 (原載於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2013-07-26)

看了電影「賽德克.巴萊」,就被劇中許多賽德克人吹奏的口簧琴音色給吸引了。那奇特的音樂聲和簡單的旋律,搭配了順暢的舞步,將原住民的熱情與天真、率直的個性完全表露無遺。

口簧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,除了達悟族外,都會使用的傳統樂器,但以泰雅族、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的使用較為人知,也可說是南島語系族群的重要特徵。

據說這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樂器之一,而且,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的民族使用口簧琴或類似的樂器。

口簧琴也是原住民非常重要的社交工具,更是部落慶典或外出狩獵時的重要樂器。許許多多的年輕男女透過它互訴衷情,連許多年老長者也透過口簧琴自娛和談心。

早期的泰雅男子如果不會自製口簧琴,是不會被承認為成人喔!由此可知口簧琴在泰雅族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了。

就如同以前的泰雅織布內隱藏文字的傳說一樣,據說在更早時期,更有許多人透過吹奏口簧琴來交談。

那時的口簧琴吹奏是隱藏著「話語」的,吹著口簧琴的雙方,可以透過各種音調與旋律來傳遞「想說的話」。

只是,如今這些技巧和古調已經隨著時間消逝,變成歷史,都失傳了。如今的口簧琴,只剩下擔任著樂器的身分。

依據口簧琴的構造,可分為單簧、雙簧、三簧、四簧和五簧等,據說以前還有七簧和八簧呢!以竹子為琴身,配上繩子和不同簧數的簧片,就是口簧琴了。

隨著簧片的多寡,增加了音色的多寡,也相對增加了口簧琴的製造難度和學習難度。

其實,不論是單簧或是多簧的口簧琴,結構都不是很複雜,而這種構造單純的樂器卻能因吹奏者的技巧不同,形成各個不同且具有自我特色的音律或音調,真不得不佩服原住民老祖先的智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