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刊於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2013-06-05)
苧麻,本來是台灣原住民族用來織布的主要材料,可說是他們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,這種傳統,數千年來未曾改變,至少數百年前仍是如此;但當外來文化進入台灣,也確實對原住民的傳統產生影響。
苧麻的栽培不須特別照顧,而且每年可以採收四次,看似提供了大量織布用的原材料,可是將苧麻作成線材的工程就耗時又耗力,尤其是線材的染色,除了色彩少,色澤不均勻更是困擾著原住民。
也因此,當外來線材進入台灣後,挾著其方便、色彩多樣、色澤鮮艷的優勢,原住民們也開始嘗試使用來取代傳統的苧麻線。
僅僅數百年,今日台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織布線材,已大量使用外來線材,只剩下少量還是使用苧麻線材。或許,只有老一輩的人才有少許純粹以苧麻編織而成的布;也因此,以苧麻織成的布反而成為稀有之物了。
由於線材製作的費時,或許有一天以苧麻為線材的織布也會走向歷史,只因為經濟效益的影響而顛覆了這項數千年來留下的的傳統。
偶然間得知宜蘭南澳有位泰雅族的先人留有數量不多、以傳統苧麻線織成的布,我心動了。那位先人叫莎韻‧哈勇,莎韻在泰雅族語裡有很會織布的含意。
在朋友的幫忙下,素未謀面的泰雅族人同意讓我替她保管這塊已有近百年的織布。得知訊息的瞬間,高興的程度實在是無以言喻啊!
這塊苧麻織布的圖紋非常單純,色彩亦很單調,是採取平織的技法完成的,是一塊泰雅族的實用布。
有人認為沒有圖紋的布不能算是原住民的文化資產,也許確是如此;但我卻想從另一層面來看,因為我認為這種平凡的布是真實生活的表示,呈現著祖先真實的一面,也提醒後世子孫好好保存的原住民傳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